美里佛教居士林(1993)MIRI BUDDHIST SOCIETY



联络资料
CONTACT INFOMATION:
 
美里佛教居士林(1993)
MIRI BUDDHIST SOCIETY (1993)
PERTUBUHAN UGAMA BUDDHA (1993) MIRI

地址:Lot 1795, Jalan Chong Poh,
Lorong 9 ,Krokop, Miri, Sarawak.

P.O.Box 1963, 98008, Miri, Sarawak

联络号码:085 -422562

传真号码:085-432562

电邮地址:mbsg40@gmail.com

美里佛教居士林地标 GPS Coordinate:

E 114 00' 02.0'' N 4 25' 16.3''


Location Map 地图位置
佛法分享

吃住寺院你必須知道的事


寺廟裡的任何物件都是十方供養,十方善心人的供養啊!就連一些出家人都受不起,我們又有多大的福報白吃白住寺廟裡的?出家修行受十方供養,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對出家人尚且如此,何況在家居士?

14636541155589.jpg


我們發心來寺廟做義工培福報當然是好事!但不能想著我是來幫寺廟裡里做事,我來這做事又沒有要工資,走了為什麼還要我交錢出來? 千萬不要這樣想,來做義工培福報是你為你自己培福,但你吃住可是十方供養!寺廟裡的任何東西不與取,哪怕是一針一絲,到時可是千倍萬倍的還。大部分如法的出家師也尚處在修行培福的資糧道期間,只會儘力布施不會問你要,更不會說什麼,但這些事情自己要清楚。師父布施給你可以要,但吃住寺院走時盡量將足夠的錢放到功德箱中。



什麼樣的人可以享用信財?


佛在經中講:第一、戒律清凈;第二、每天不停地聞思修行。佛在經中講:雖然戒律清凈,但若不聞思修行而享用信財,將來要用自己的血肉償還。


14636541162150.jpg


信眾拿來供養三寶的財物叫信財,眾生髮心給亡人超度用的財物叫亡財。能不能接受供養不是你說了算的。你想接受供養,你不一定有這個能力,不一定有這個權利,佛也沒有給你這個權利。若是你接受了,將來就要感受果報。你說你不能受供養,那也不一定,看看你戒律是否清凈,在這個基礎上是否不斷地聞思修行。若是你戒律清凈,有聞思、有修行的話,你就是佛在經中所說的福田,即使享用三界的財富也不會有罪過的。若是戒律不清凈,享用信財或亡財的話,將來要下地獄,尤其是在無間地獄里感受痛苦。


14636541163012.jpg


一些出家人和居士不懂因果,隨便享用信財,能占點便宜或好處時就趕緊占。若是人家可憐你,給你做布施,那不叫信財,而叫布施。以信心給你的供養與以同情或慈悲給你做的布施是不一樣的。一個是上供,一個是下施:上供是以恭敬心、信心進行的,下施是以悲心、施捨心進行的。發心、動機不同,行為和結果也不一樣。


大家應該多發心,最好上供,最起碼也要下施。是不是布施,這要看你的發心。若是以悲心,即使是給兒女、給父母財物也是布施;若不是以悲心,即使是給窮人、給殘疾人財物也不是布施。現在很多人都做慈善、做義工,但都是表面上的,根本沒有發慈悲心,甚至連同情心都沒有,只是借著做慈善的機會謀取一些暫時的利益,這不是布施。


14636541169803.jpg

我們可以以同情心或悲心幫助、施捨他人。人家施捨你的時候,不要貢高傲慢,認為自己了不起,是不是已經有功德了。人與人之間,尤其是同修道友之間,有困難可以幫助,但這是布施,供養是不允許的。


三寶之物能不能隨便享用?


《佛說因緣僧護經》中言:「有九種人常處阿鼻大地獄中:一者食眾僧物。二者食供佛物……」


《正法念處經》中言:「若何等人取佛財物而自食用,不還不償,不信彼業而復更取,復叫他取……墮阿鼻大地獄黑肚小地獄……」


《大般涅盤經》中言:「若佛滅后,一切信心所施佛物,應用造佛形像,及造佛衣、七寶幡蓋,買諸香油、寶花以供養佛。除供養佛,余不得用!用者,即犯盜佛物罪。」


《優婆塞戒經》中言:「若自造作衣服缽器,先奉上佛,並令父母師長和尚先一受用,然後自服。若上佛者,以華香贖。凡所食啖要先施於沙門梵志,然後自食也。」


14636541176537.jpg


寺院之物(含供佛物)來自十方信心檀越所施捨,俗人不可以無償拿取!《大方等大集經》中言:他信施物,或餅、或果、或菜、或華,但是眾僧所食之物,不得輒與一切俗人。亦不得雲此是我物,別眾而食。又亦不得以眾僧物貯積興生,種種販賣,雲有利益,招世譏嫌。又亦不得出貴收賤與世爭利。又亦不得為於飲食及僧因緣,使諸眾生墮三惡道……


開許的情況


對於三寶物,出於私心擅相授受,則雙方皆有罪。若寺僧見落難人,行將倒斃,大發慈悲,而取飲食以活之,被救難民原非貪心,活命要緊而接受,則雙方皆不應有罪。受恩之人日後也應湧泉相報,護持三寶,做增上因緣。故不可一概而論。


非常之時事,做非常之處理,未可厚非,但不能做常態化理解。若今人有困難自有政府救助,若非與寺院或僧眾物品牽扯不清不可,那就純屬自作之孽。因果務必要清楚,寺院的東西,僧人的物品,給我我也不要,白給且不要,「不與取」就更不能要。這也是信眾在處理自己與寺院及僧人的關係時,所不能犯糊塗的一個原則。


一般情況下,寺院的東西、僧人的東西,以私人關係拿來送人情固然是不可以的。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歷史時期,非以佛門物不能救濟黎民百姓,要說一定不行,完全不行,也不是佛法,——佛無定法。譬如歲逢饑饉,或值軍閥混戰,人民有難,賴托僧寺派齋施粥接濟,僧人以佛食布施若反哺,無須割肉以飼民,佛心無外乎大慈大悲,誰說此舉與佛心違背?!抗戰時期,國難當頭,虛雲大師即曾大權示現,以濟難民。


14636541175746.jpg


《虛雲和尚年譜》記載:民國十五年丙寅八十七歲 近年滇中多事。兵住民房。已不相安。秋收稻熟。民不敢收。畏兵也。予往軍部商。得其允許。如有僧人領導農民收谷者。兵不許阻。因是數千鄉人共來寺住。始則同食乾飯。繼則粥。粥盡則食糠。飲水。鄉民見僧伽同甘苦如是。為之下淚。及軍事略定。農民乃得返居。此後共同維護寺廟。皆出至誠。


數千鄉人共來寺住,寺僧與民同食同飲,所供飲食都是信施於佛法僧三寶之物,若拘泥經文,則僧俗豈不都在造罪?若怕造罪而忍視蒼生受難而不顧,則又何謂佛家之大慈大悲心懷?


滄州有一位遊方尼,常到人們家中去化緣。小門小戶為她提供一些粗茶淡飯,她也很滿意。她不勸人們布施,只引導她們存善心,作善事。有一次,一位婦女對她施捨了一匹布。尼姑合掌拜謝,過了一會兒,她拿起布來說:您的善心義舉,佛已心領神會,既蒙您施捨,布就是屬於我的東西了。現在已經陰曆九月了,我見尊婆母仍身穿單衫。現我把這布奉送給您,請為您婆母縫製一身棉衣穿,您看好嗎?這位婦人聽了,面紅汗顏,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姚安公說:這位尼姑真是深得佛心。


14636541189945.jpg


其二曰「供品濟貧菩薩心」,文如下:


滄州插花廟有位尼姑,為觀音菩薩的誕辰置辦供品,事後稍感疲倦,便倚案休息。恍惚中夢見菩薩對她說:你不給我上供,我也不會挨餓,你上供了,我也不覺得更飽。廟門外有好幾個逃難的乞丐討不到吃的,快要餓死了,你把這些供品給他們吃,你的功德比給我上供勝過十倍。尼姑驚醒,開門一看,果然有幾個逃難的乞丐餓得有氣無力。從此,她每年供奉完畢,把供品都施捨給窮人們,並說這是菩薩的意思。


14636541184282.jpg


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仍須還宿債!


罪從哪裡來,罪由心生,心有貪嗔痴三毒就是罪,就會造各種罪。罪不是他人強加給你的,是基於意有三毒所造。貪占寺院的便宜,白送(如寺院僧人、凈人、義工等為私交、私情故將三寶物贈送給俗人)、白拿(俗人從寺院或從僧人手中隨意索取或接受三寶物品,而無相應補償)、白吃寺院的東西,不論是否不予取都是造罪。


「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白佔三寶的便宜,正是貪小便宜吃大虧!寺院淘汰的供果往家拿也可以,但務必如佛所教依法贖請!——按照市價付錢,一絲一毫不能白要。



所謂的超渡,是走完你這一輩子所有的情緒。

所以,你超渡了這一輩子的你了嗎?

你的心都平靜了嗎?

從小到大,你的心有沒有不平衡?

包括你的父母比較愛弟弟,不愛你,

比較護著妹妹,不理你,

所有的不平衡,

所有的負面情緒,你有沒有回過頭,去接納、去化解,

用當下你的愛、智慧,

去化解你從 小到大心靈上的創傷,你情感上的痛苦。


超渡你自己,又分兩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超渡這一輩子的你

超渡那個從小沒有得到愛的自己,

超渡你第一次失戀、被人家騙錢,人財兩失的傷痛,

超渡你事業失敗,

所有的朋友都背棄你的過程中,你內心所有的痛苦。

人第一個要安的是自己的心。

你的內在小孩還孤獨嗎?
你還是覺得人性是不可信任的嗎?
你要先超渡你自己,

內心所有壓抑下來的憤怒、痛苦與悲傷。
如果你還感覺到有負面的情緒,

就表示還有一個,在負面情緒的自己。

比方說,你明明在洗菜、做飯,

突然你覺得很孤獨,很悲傷,

或是在上班,怎麼越上班越坐立難安,

你覺得你的情緒很莫名其妙,

這些情緒哪裡來的你不知道。

負面情緒,是反映內在的你

如果你常常感到悲傷、坐立不安,

悲傷、莫名其妙想哭,是你裡面的人在哭。

如果你常常莫名其妙,

感覺到負面的情緒,表示你的內在,還有一個自己,

還陷在水深火熱的負面情緒裡頭,他在等你。

等你做什麼?等你超渡他。
唯有你超渡了、安撫了,

你內心的那個悲傷的、緊張的、

還在擔心明年沒有錢的那個自己,

唯有安了他的心,你才在這兒坐得很安心。

學會超度你自己,讓心安下來

你之所以坐在這兒不安心,

是因為你的內心還在不平衡、還在仇恨、還在恐懼,

所以首先要先學會超渡這輩子的你,

而不是到佛寺辦法會超渡。

所 謂超渡你自己:是深入你的內心,

用你當下的愛和智慧,

化解你內心有種種負面情緒的自己。

你自己,就是你自己的觀世音菩薩。

所謂的觀世音菩薩,就是未來的 你,

未來已經成佛的你;

祂循聲救苦來安撫還在無助中的你,

你還在苦難當中,祂循聲救苦。

你要循著你的情緒,如果你不安、你恐懼,

你的內在還有一個不安、恐 懼的自己,

甚至還在怕黑、怕爸媽不要你的小孩,

他等你去超渡他。這一步你做到了。

接下來,你要超渡你累世的自己。

很多修行的人會說,

當你修到一個程度,過去的業障會現前,

其實並不是那個意思啦!

弄錯了,完全搞錯了,

而是你有了能力、有了智慧、有了愛,

你開始有能力了,你累 世轉世的自己,會來找你幫忙,

並不是業障現前或是冤親債主來找你,

不是的,累世的自己家人們來求你幫忙,

當你這一輩子的自己心靈力量變強了,

你安定的力量 也強了,

有些在夢境當中,或是你往世過去的記憶會顯現出來。
這代表當你開始學習身心靈的概念,

當你了解宇宙的奧秘,當你開始進入生活的另 一個層面,

你的過去世還在哀傷中,你的過去世可能有餓死的自己,

有被砍頭的自己,有被強暴的自己,

有在逃難的自己,有失戀的自己,

你的過去世有好多的自 己,都在等著你去幫忙他。

這一世,透過你心靈的安定,

你可以治療童年的創傷,安撫你過去生意失敗的自暴自棄,

你可以改變「自從被男人拋棄之後,

你不相信天 下還有好男人」這樣的觀念,

不但可以幫你把這一世的你變得更好,

而且你過去世的記憶,也會開始展現出來,

因為你的過去世還有好多的你,等著你去幫忙他。

於是你開始了,

一個自我成佛之旅,開始了一個自我超渡之旅。

你要超渡誰啊?

你無法超渡任何人,除非你開始超渡你自己。

超渡過去世,在種種苦痛當中的你,

等你超渡完所有過去世的你的時候,

也就是你成佛的那一天,就是你在當下感覺到圓滿的那一天。

放過自己,活得自在

只有放下,你才能看得更遠~


變性人

善念 (註)的法益,勝過父母親朋的愛護與照顧。

 

梭儒亞是一位富翁。有一次,他與一個朋友帶著一群僕人搭乘華麗的馬車前去沐浴 。當時,摩訶迦旃延尊者正在整飭衣服,準備入城化緣。梭儒亞瞥見尊者金色的皮膚時 ,內心想到:「這比丘如果是我妻子多好。或者我妻子的膚色能像這樣就好了!」不久 ,他發現自己的性別神密的變了。他感到非常的羞恥,而決定離開故鄉。這時候,身為 女兒身,他用刻有名字的印章向一群準備前往怛剎尸羅城的人懇請,讓他搭便車。這時 候,他的親朋好友到處找他,卻遍尋不著。

 

到達怛剎尸羅城後,那群人中有一個人就向當地一位年輕的富翁提及同來的女性─ 梭儒亞,年輕的富翁發現梭儒亞十分美麗,而且與他的年齡相當,就與他結婚,梭儒亞 也因此生了兩個兒子。其實,當初身為男子時,他已經有兩位女兒了。

 

有一天,故鄉一位富翁的兒子,也是梭儒亞的老朋友來怛剎尸羅城。梭儒亞就請他 來家裡,這人感到十分訝異,因為他根本不認識她,就問她是否認識他。她回答是,並 垂詢她親朋好友的近況。這人告訴她,有一位富翁神秘失蹤的事。這時候,她才向他透 露她就是那位失蹤的富翁,並且把自己因為看見比丘時心中升起錯誤的念頭,性別因而改變,以及與此地年輕富翁結婚的來龍去脈告訴他。這人勸他向摩訶迦旃延尊者請求寬恕。

摩訶迦旃延尊者於是被請來接受供養,供養後,她被帶到尊者面前來解釋一切原委,並 懇請尊者寬恕。

當尊者說完:「起來吧!我寬恕你!」之後,梭儒亞馬上恢復男人身份。這時她丈夫 說:「朋友!既然你是這兩個男孩的媽,而我是他們的父親,他們真的是我們的兒子, 所以你可以繼續住在此地,不要沮喪!」

梭儒亞回答道:「朋友!我首先是男子,後來變成女人,現在又變回男人;同樣地 ,先是兩個女兒的父親,最近又是兩個兒子的母親。一生中經歷過這兩次性別的轉變後 ,我已經厭倦世俗生活了,我現在要出家為比丘,並在尊者指導之下修行。以後照顧孩 子就是你的責任了,請不要疏忽了!」

說完之後,梭儒亞擁抱、親吻兩個男孩,然後把他們交給他們的父親而出家了。他 也向那位協助他找到尊者,並且得到尊者寬恕之後有機會出家,而從事生命中最終目標──止息所有苦 痛的年輕人致謝。

 

摩訶迦旃延尊者於是幫他剃度,使他成為比丘,他於是努力修行,後來,又跟隨尊 者到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

 

後來,人們常問他究竟比較喜歡兩個女兒或親生的兩個兒子。他說比較喜歡親生的 兒子。但人們經常問及這個問題,使他感到非常困惑、羞愧,就單獨一人精進修行,並 且觀身無常。不久之後,就證得阿羅漢果,同時具有非凡的智慧和神通。人們再問同樣 的問題時,他就說自己對任何人都沒有執著。聽他這麼回答的比丘們卻不相信他的話, 就向佛陀請教梭儒亞兩種不同回答的涵意。佛陀說:「梭儒亞現在的回答和以前不同, 是因為他已經證得阿羅漢果,沒有任何的執著。正確的心念帶給他的喜悅,不是身為父親 或母親能夠做到的。」

(註)指十善念:布施,持戒,修禪定,恭敬,作事,回向功德,隨喜功德,聽法,說法,正直見。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

危险的旅程

财富多但护卫少的人,不走险路;

同理,珍惜生命的人避免恶源,人不应该造作恶业。 (偈123)

摩诃达那是沙瓦提城的一位富商。有一次,一群抢匪计划抢劫他,却苦无下手机会,他们打听到摩诃达那将搭载装满贵重商品的车子外出,并且知道他也邀请一群比库同行,因为彼此的目的地相同,摩诃达那甚至答应比库们,会提供比库们一路上所需要的任何东西。这群抢匪打听到确实的消息后,就先行出发,并且在路上躲了起来,等待摩诃达那一行人车的来临。

但摩诃达那抵达抢匪躲藏的森林外围时,就停了下来,准备停留几天之后再上路。这些抢匪知道他们要驻扎几天,就准备动手抢劫。而这时候摩诃达那也知道有人要打劫他,便决定打道回府,抢匪探听到车队要回去了,就又躲到回去的路上。这时候,村子里的一些人向摩诃达那通风报信,说抢匪已经移往他们回去的路上。

摩诃达那最后又决定停留在村子里几天,并且把这决定告诉同行的比库,比库们就自行回沙瓦提城。回去之后,他们向佛陀报告这次行程取消的原因。佛陀告诫他们:「比库,摩诃达那知道远离被抢匪围困的旅程,珍惜生命的人远离有毒的人、事、物。同理,有智慧的比库了解人生就像充满危险的旅程,所以要精进努力,不犯恶行!」


《知識不等於證悟》

有兩位出身高貴家庭的比丘是好朋友,其中之一精通三藏,嫻熟於唱誦並弘揚經文。他教導眾多比丘,而成為十八個比丘團體的指導老師。另一位比丘則在熱切精進的修行之後,證得阿羅漢果,並且透過止觀的禪修而證得卓越的能力。

有一次,證阿羅漢果的比丘到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時,這兩位比丘碰面了。精通三藏的比丘不知道他的朋友已經證得阿羅漢果,反而輕視他的朋友,認為這老比丘對神聖的經藏所知不多,因此決定盤問他幾個經藏的問題,佛陀知道他這種不友善的居心,也知道他一定會自取其辱。

所以,佛陀出於慈悲心就去探視兩人,以避免熟悉經藏的比丘取笑他的朋友。佛陀並且親自提出問題,他問熟悉經藏的比丘有關禪那和道果(透過禪修而得到的高級境界),熟悉經藏的比丘無法作答,因為他只知道教導別人,自己卻不親自修行。另一位比丘由於精進奉行佛法,已經證得阿羅漢果,所以回答了所有的問題。佛陀因此贊歎阿羅漢比丘,而對熟悉經藏的比丘不讚一詞。

其他比丘不明白為何佛陀大力稱讚證得阿羅漢果的老比丘,卻沒稱讚他們的指導老師,佛陀向他們解釋說,熟悉三藏但不知奉行的比丘,像牧牛人,只為牧牛而獲得工資,而親自奉行佛法的比丘,就像牛主人一樣,享受牛的五種生產品,所以說,熟悉三藏的比丘只得到學生對他的服務,沒有修行聖果的益處。而阿羅漢比丘雖然懂得不多,只能背誦一些經文,但清清楚楚地明白其中的精義。並且精進修行,克服了貪、瞋、癡,他的內心完全沒有精神的煩惱,對今生與來世沒有任何的執著,所以他真正獲得修行的聖果。

雖然經常誦唸經文,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像替人放牧的牧牛人,不能得到清淨行的法益。

經文背誦雖不多,但確實奉行,滅除貪、瞋、癡,如實知見,內心清淨,生生世世不再執著的人,真正得到清淨行的法益。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四種念佛

我們如果念佛不生極樂世界的話,阿彌陀佛也沒有成佛的資格。

念佛有四種方法:

一、持名念佛
二、觀像念佛
三、觀想念佛
四、實相念佛

一、持名念佛

持名念佛,就是常常專持「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我在臺北遇著一個人,他是很狂的。我對他說念佛,他說:「念佛有什麼用啊?我念佛不如念念我自己。」

我說:「那也一樣,你念你自己,若能念成佛也可以的。」不過我們念佛,是因為阿彌陀佛在過去因地時,發了四十八願。

他在四十八願之中說:「每一個眾生,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若是稱我名號,他一定會成佛;如果他不成佛,我誓不取正覺,我也不成佛。」

藉著阿彌陀佛這種大弘誓願,我們就好像乘著一艘船到對岸一樣。阿彌陀佛的願力,是他過去和我們所有十方眾生簽的合同、簽的條約。所以,我們如果念佛不生極樂世界的話,阿彌陀佛也沒有成佛的資格。因為這種關係,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深信切願,來實行念佛法門。

這念佛是最簡單、最圓融、最捷徑的一個法門,也不需要很多時間,又不需要金錢。老年人可以念佛,青年人可以念佛,壯年人也可以念佛;有病的人可以念佛,無病的人也可以念佛。這念佛法門是:

三根普被;利鈍兼收。

三根,就是上、中、下,也就是有智慧的人、普通人和愚癡的人,都可以念佛生到極樂世界去。利鈍兼收,無論你是最聰明的,猶如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他們也一起發願,願意求生淨土。還有最愚癡的人,乃至於畜生──鸚鵡、八哥,牠們念佛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何況我們人為萬物之靈?每一個人念佛,都有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有阿彌陀佛和我們簽的條約、簽的合同,他不能不算的。所以我們藉著這條約和合同的力量,決定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

二、觀像念佛

觀像念佛,觀像就是請一尊阿彌陀佛的像,一面念佛,一面觀想阿彌陀佛相好莊嚴,尤其兩目中間的白毫相光。常常觀像來念佛,這也很容易就得到念佛三昧,得到一心不亂。念佛主要就是要得到一心不亂,得到念佛三昧。你若得到念佛三昧了,那時候風也吹不透,雨也打不漏。你無論行、住、坐、臥,都在三昧之中,行也彌陀,坐也彌陀;行也佛,坐也佛。你在三昧中,智慧水就來灌溉你。你得到念佛三昧,一心不亂,一定會往生的。

三、觀想念佛

觀想念佛,觀想就是單單那麼來觀想,不需要佛像。觀想「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觀想這一首讚佛的偈頌,也會得到念佛三昧。

四、實相念佛

實相念佛,這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時候就是參禪。所以真正明白念佛的人,不會反對參禪;真正明白參禪的人,也不會反對念佛。不但不會反對念佛,也不會反對教宗、密宗、律宗。禪、教、律、密、淨,這是分而言之,有五宗;合而言之,一宗也不立,一宗也沒有,都是大家互相幫助的,哪一宗和哪一宗都有相當的關係。

我們眾生不要自生分別,在這頭上來安一個頭,說:「禪宗就是禪宗,密宗就是密宗,各不相關。」不是的!它本來都是一個的,本來沒有這麼多分別的,就是我們眾生歡喜沒有事情要找一件事情來幹,所以把它分出這一宗、那一宗,南一宗、北一宗,東一宗、西一宗,上一宗、下一宗;不知道哪一宗是我那一宗,也不知道哪一宗是你那一宗了。

所以在美國常常有人問我:「你是哪一宗啊?」

我說:「沒有宗。我若有一個宗,那就有一個界限了;我沒有一個宗,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的,都在我這裏邊包著。我為什麼要自己畫一個小範圍,立一個小的界限,說我是哪一宗?我是整個兒佛教的,沒有宗、沒有派,也沒有門、也沒有戶;我和哪一個都是一個。」我常常這樣說:

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

「真認自己錯」,要真認自己的錯。「莫論他人非」,不論旁人的對、不對。「他非即我非」,旁人的不對,就是我的不對,就和我自己不對是一樣的;我應該想法子改過自新才對。我不應該總掛到口頭上說:「不對,不對,不對,不對,不對!」這有什麼用呢?所以「同體名大悲」,大家都是一體,這就是大悲心。你到什麼地方找大悲心?大悲心就是要你自己把它找來,不要向外馳求。

那麼念佛,你實相念佛就是參禪呢!所以各位善知識,不要做釋迦牟尼佛一個不孝順的弟子,我們不要常常自己搗亂,自己骨肉殘傷,自己給自己麻煩,這是我對現代佛教的期望。

今天時間已經不等著我們各位了,它說你們都應該休息睡覺囉!明天還有工作,還有事情幹,所以也不要太過精進了。希望各位回到家裏,睡不著覺的時候,多念幾聲佛,願各位都得到一個很愉快的晚安。

宣化上人开示

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独坐参禅,默然不语。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在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过了一个下午,师父起身,没说一句话,打个手势,他把一休领回寺内。

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师父的旨意,独坐门外,思悟师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不再明晰。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开寺门,走了进去。

师父问:“外面怎么样?”

“全黑了。”

“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有了。”

“不”,师父说:“外面,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领悟了师父的苦心。













美里佛教居士林(1993)
MIRI BUDDHIST SOCIETY
地址:Lot 1795, Jalan Chong Poh, Lorong 9 ,Krokop, Miri, Sarawak.
P.O.Box 1963, 98008, Miri, Sarawak
Web design by www.gbs2u.com

Pageviews